新闻动态

院情动态
您的位置:

我的宁波我的中东欧专访丨徐侠民:汇聚“智慧大脑”为中东欧合作出谋划策

发布时间:2023-07-26作者:浏览次数:10

   企业想去中东欧国家投资建厂,哪些领域是当地目前比较关注的、能享受到什么样的政策?地方省市在推进与中东欧国家、地区合作时,如何激发市场力量、构建多层合作架构?除了经贸外,与中东欧国家还有哪些领域的合作可以挖掘?......

我院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成立7年以来致力于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务实合作,聚集了中央、省市各级专家,持续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多领域合作出谋划策。

我院常务副院长徐侠民受宁波市中东欧博览与合作促进中心邀请进行专访,阐述研究院的故事。

Q1:请您介绍下宁波中东欧国家合作研究院?

徐侠民: 其实,成立研究院的最早想法来源于当初宁波市商务局的相关领导,希望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吸纳优秀专家学者,鼓励他们为政府部门决策多提意见建议,助力宁波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多领域的首选之地。

当时,为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根据宁波市政府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精神,20156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共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20166月,在宁波市委市政府主导下,依托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又联合中国社科院欧洲所、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合作共建了宁波中东欧国家合作研究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

研究院致力聚焦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机制、平台、主体(企业)及区域等研究方向,致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国别研究新型专业智库,集咨政咨询、企业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交流五位一体。

听起来有点枯燥,通俗点说,就是研究院汇聚了一批全国、省市的“智慧大脑”即专家学者,一起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不断出“金点子”,同时借助举办不同的特色活动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人民之间的进一步交流。

Q2:研究院立足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需求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咨政建言,多次获得领导批示和部门采纳,能否举例说说?

徐侠民:研究院成立的第二年,我曾撰写过一篇研究报告,主题是《中东欧国家经贸环境与宁波企业发展机会》,被宁波市政府采纳,商务部门在举行交流会时曾将内容提供给相关企业,作为经贸、投资的参考意见。

在报告中我建议宁波企业可以重点关注一些产业,现在不少领域已有宁波企业在“实干”了:如在农业及农产品领域,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是世界葡萄酒生产和出口的主要国家,量丰质优,波兰、匈牙利则在肉类产品比较优势较强。2022年,宁波自中东欧国家进口的肉类进口7256.2万元,同比增长105倍,占全国自中东欧国家肉类进口总额约四成。

而在工业产业领域,中东欧如作为整车制造基地或配送中心,将大量节省从东亚至欧洲的航运成本等。2022年,宁波自中东欧国家进口汽车已达11665辆,价值51.9亿元。

研究院也会根据最新情况快速作出研判报告,比如疫情发生、俄乌战争等会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造成的近期和长远影响,给予应对建议。

截至目前,《把我省打造成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心枢纽的若干建议》《避免波罗的海三国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引发连锁反应的建议》等20余篇决策建议稿在省市社科联相关刊物上刊登,同时还获得了省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Q3:请说说今年由研究院执行举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高质量发展高端智库论坛吧?都请来了哪些“大咖”?分享了哪些观点?

徐侠民:其实这已经是研究院执行举办的第二届智库论坛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到底进行得如何?今后还可以朝哪些方向发展?光听中国声音、宁波声音肯定是不够的,要听听中东欧国家的真实声音。

大咖”包括:罗马尼亚外交部前国务秘书、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罗马尼亚国家协调员莫妮卡·格奥尔基策,匈牙利国际事务与贸易所所长格拉登·帕平,塞尔维亚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布拉尼斯拉夫·乔尔杰维奇,阿尔巴尼亚全球化研究所执行主任马塞拉•穆萨贝卢等来自8个中东欧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智库代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等国内高端智库机构、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

一个强大的团队既有精细化分工,也有统筹化协作,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因为他们是第三次开始创业,因此具备一定的经验,怎样高效的协调团队成员的关系,完成每一次KPI任务,显得尤为关键。

在谈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多年来的合作时,罗马尼亚的莫妮卡·格奥尔基策引用中国谚语表示,“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衣服越新越好,但人情越旧越真心。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培养了长期的友谊,包含着多年来双方对彼此的承诺。在坚实的合作基础上,双方应顺应时代潮流,继续携手前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则以《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共建全球旅游新未来——中国—中东欧旅游交流与合作构想》为题进行了专题演讲,详细介绍了发展情况,客观指出了现存的不足与阻力因素,并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未来发展提出了个人看法与建议。

我们还在论坛上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成果主要来自研究院及合作单位,比如《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报告(2023)》《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报告(2022)》等,呈现了双方合作的全景图。

Q4:除了研究献策、举办论坛外,研究院还在做或者计划做哪些工作?

徐侠民:我们已经做了百余项课题研究,比如关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产能合作机制与路径研究等,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立项;还出版了《中东欧投资经商》系列、《中东欧大数据报告》系列等30余部著作。

我觉得,还有一项值得一提的工作,就是研究院积极开展的中东欧涉外高端研修项目,连续开办了商务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委托的高端研修班,培训中东欧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50余国310多名官员、学者与企业家,希望以后每年都能举办几期。

举办研修班,我觉得就像在播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种子”,因为学员都是来自中东欧国家的,他们中不少人后来就成了“友谊的使者”,或是回国从事跨境电商,将当地特色产品销往中国;或是会组织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文艺团体进行演出交流等。

接下来,研究院将致力开拓新领域,更多促进人文交流合作,比如中东欧国家在体育、音乐等领域都有着不俗的成绩,争取推动双方在这些领域的人才培养、技能培训上有更多的合作。